欢迎访问中国中医药康养网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康养文化

历史文化典籍丨《孙子兵法》 言战更言“慎战”

时间:2023-11-27  记者:未知  作者:未知  来源:学习强国  点击: 624 次

《孙子兵法》是我国和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期齐国人孙武。《孙子兵法》虽然是“兵学圣典”,却有着丰富的“慎战”思想,反映出孙武独特而辩证的战争观。《孙子兵法》正是由于贯穿着朴素而生动的辩证法,才具有了历久弥新的无穷魅力,孙武也因此跻身“圣人”行列,被尊为“兵圣”。从书中来看,《孙子兵法》中的“慎战”思想体现在军事战术、国家战略、人文精神3个层面。

(一)

《孙子兵法》在军事战术层面的“慎战”思想系统而全面,全书13篇无一篇不语及。例如,在始计篇中,孙武提纲挈领指出应对道、天、地、将、法五事进行“庙算”,认为多算胜,少算不胜;在作战篇中,孙武认为要从兵、车、粮、材等方面加强备战;在谋攻篇中,孙武指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认为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可见,《孙子兵法》强调的“慎战”不是畏战,而是“重战”“止战”。由于战争关系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所以从战争准备、战役战斗到战争善后的全过程都要慎之又慎。《孙子兵法》在军事战术层面的“慎战”思想,反映出孙武独特而辩证的战争观。《孙子兵法》对敌我、奇正、强弱、虚实、治乱、勇怯、专分、众寡等都有着十分辩证而精辟的分析和论述,反映出孙武对朴素辩证法的运用非常纯熟。

(二)

《孙子兵法》在国家战略层面与军事战术层面的“慎战”思想上下贯通、浑然一体,构成了完整的“慎战”思想体系。《孙子兵法》首句阐明了孙武的战争观,奠定了全书“慎战”的基调,明确指出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人民生死和政权存亡,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火攻篇中,孙武进一步指出开明的最高统治者要慎重对待战争,“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孙武在国家战略层面的“慎战”思想与孔子、老子有异曲同工之处。《论语·颜渊》记载,孔子认为足食、足兵、民信是治理好国家的三件大事,但是如果要做出取舍,首先是“去兵”,“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在《论语·八佾》中,孔子借评论《韶》《武》,表达了对周武王通过战争夺取政权虽然有其合理性却“未尽善”的态度。老子反对战争的态度也十分明确,《老子·第三十一章》反复指出兵者是不祥之器,“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之所以不能以兵强天下,是因为“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从而导致国家疲敝、民众困苦。与此持相同观点的《孙子兵法·用间篇》也认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三)

《孙子兵法》的“慎战”思想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体现出对生命的珍视和厚爱。例如,在作战篇中,孙武指出“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认为懂得战争规律的军事统帅明白自己身系百姓生命和国家安危,责任重大;在谋攻篇中,孙武强调“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百战百胜并非用兵之法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高境界,“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武所处的时代,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开始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周王朝走向没落,诸侯争霸,战争日益频繁,民众生活困苦。面对“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的局面,以孙武、孔子、老子为代表的文化巨人敏锐认识到大变局的到来。他们哀民生之多艰,勇敢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文化使命,力图安顿好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秩序,强调“慎战”“仁爱”“反战”,分别结合时代之问作出了自己的解答。他们述往事、思来者、继绝学、传文脉,发扬光大西周以来的民本精神和人文传统,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人文精神,需要我们结合时代条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努力创造中华文化新形态。


推荐文章

推荐企业

更多>>

关于我们 | 团队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8-2023 中国中医药康养网  
  京ICP备202004167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6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