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盛会,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做好经济工作尤为重要。3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批准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批准2023年中央预算。
翻开“国家账本”,一收一支,贯彻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反映了政策导向,聚焦了工作重点,回应了百姓期待。
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稳”和“进”、“质”和“量”的重要指示精神。“稳和进是辩证统一的,要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对于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而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
当前,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的发展阶段、新的使命任务和新的发展环境对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出了更高、更为紧迫的要求。必须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
财政收入状况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随着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给经济恢复带来重大积极影响、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等,2023年国内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加上2022年集中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后基数偏低,为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7300亿元,增长6.7%。
实现质的有效提升,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加力”主要是加强财政资金统筹,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75130亿元,增长5.6%,这为稳住经济大盘、实现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5%左右的目标提供了支持。
“提效”主要是通过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财政政策效能和资金使用效益。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800亿元、增加400亿元。
实现质的有效提升,需要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投入。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支出刚性增长。研究优化科技支出结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科技支出安排10567亿元、增加544亿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33亿元、增加44亿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安排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750亿元、增加100亿元。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30亿元,中央财政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57亿元、增加20亿元。
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民生短板需要继续加强保障。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安排250亿元、增加20亿元,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补助资金安排100亿元、增加30亿元,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安排404亿元、增加10亿元。支持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4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89元。在做到保证重点支出的同时,又压减相关支出,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三公”经费预算管理,把更多财政资源腾出来用于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
实现质的有效提升,需要进一步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推动将绩效管理理念和方法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各环节,形成评价、反馈、整改、提升良性循环,做到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
人大依法开展预算审查监督,对规范预算行为、促进依法行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梳理近年的预算审查结果报告,可以发现,从“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健全制度、完善政策的重要依据”,到“健全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的财政科研资金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再到“推进对部门和单位的整体绩效评价,加快健全完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人大推动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绩效管理不断加强,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的融合度持续深化,有力推进了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政策实施效果的提升。
历尽风霜志更坚,奋进新程壮阔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兼顾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国家账本”中一串串沉甸甸的数据、一项项惠民生的举措,释放了实干为要的时代强音。今年,我们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向着美好生活图景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