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中医药康养网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康养产业

发改委示范案例:这个​智慧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如何走进发改委官网!

时间:2021-12-03  记者:未知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养老咨询  点击: 314 次

随着我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能化服务得到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治理和服务效能。

目前,国家也在大力支持和推进智能化技术在养老服务方面的应用,但是在智能化与养老服务如何结合方面,其实大家都在做探索式发展。前天,在看发改委官网的时候,看到关于智能化应用方面的案例,今日分享给大家!


一、案例背景

2018年,南京市江宁区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为全区80周岁以上高龄、空巢、独居等老人购买居家上门服务。

积极整合重度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群体上门照护服务需求,创建“小江家护”居家上门服务品牌,引入专业第三方社会机构,依托“小江家护”系统平台,采取“基础服务+个人定制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专业上门服务。

同时,充分利用物联网和远程智能安防监控技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为辖区内高龄空巢独居的老年人安装智能手环、联网式烟雾报警器、联网式可燃气体报警器、智能红外探测器等智能设备,依托区24小时运营的呼叫中心和“小江家护”线下500余名专业护理员,实现24小时安全自动值守,降低老年人意外风险,构筑居家高龄空巢独居老人的安全防线。


二、案例介绍

南京市江宁区区域面积1561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街道201个社区。共有户籍老年人口21.49万,老龄化率18.5%。

其中,高龄空巢、独居及农村留守老人约3000人。

这部分老人大都存在行动能力减弱,记忆能力、智能水平、反应能力下降等特点,尤其是江宁区区域面积广阔,老人居住分散,居家生活存在较多隐患。

三、主要做法

1.打造系统平台

建设区“互联网+养老院”,设置全区养老服务数据中心、7×24运营的呼叫中心、资源链接中心、培训中心和科技养老展示中心,通过一键通呼叫器、互联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为全区老人提供精神关爱、线上呼叫、紧急救助、资源链接等全方位服务

目前,呼叫中心每周通话量超过5000通。打造“小江家护”上门照护服务平台,从服务申请、老年人能力评估、社区、街道、区民政局逐级审批到服务机构签单、服务、跟踪监管、费用结算,全部通过“小江家护”平台实现,做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江宁区互联网+养老院

2. 使用智能设备

一是实施智能手环项目。

老人根据自身需求通过“小江家护微信公众号”或拨打区呼叫中心电话5219199申请安装智能手环,运营单位上门为符合条件的用户实施智能手环的安装和使用指导。手环具有紧急呼叫、智能定位、血压心率监测等功能。佩戴智能手环的老人,长按SOS紧急呼叫按键三秒即可呼叫24小时呼叫中心,呼叫中心会在5秒内进行快速回应。

如遇用户紧急线上求助,呼叫中心客服将联动响应,立即拨打110或征求用户同意后代叫120救助。

非紧急求助接线话务员将通过“小江家护”平台寻找位置最近的护理员,派发紧急工单,争取最短的时间内前往用户家中响应求助。

同时,智能手环可捆绑用户家属微信端,监护人可以实时获取到老人的位置、行动轨迹及紧急呼叫信息。对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用户,可设置电子围栏,用户超出围栏范围,家属将第一时间收到报警信息,根据老人的定位和行动轨迹信息查找老人位置,从而减少老人走失概率。

此外,手环还提供跌倒报警、离家判定等智能服务,监护人可根据实时数据判断使用者是否遇到危险,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为江宁区老年人提供安全及时的服务保障。

  真实案例

2019年11月7日,傍晚五点十分,呼叫中心接到一通紧急求救电话,电话(手环)那端传来82岁长者黄爷爷带着哽咽的声音诉说家里儿女为房产分配争吵的事,情绪越来越激动,多次表示厌世,不想活下去了,有严重的自杀倾向。

呼叫中心立刻启用紧急救援方案,三人一组,一人在线上保持沟通、劝慰长者,一人立即联系长者亲属子女,一人查看长者定位,派发紧急工单给最近“小江家护”护理员。在三方联动救援下,当天晚上八点回访了解到长者已成功脱离了风险,老人的情绪已恢复正常。

  二是安装联网式烟雾(燃气)报警器。

南京市江宁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为全区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助餐中心及高龄空巢独居老人免费安装联网式烟雾感应报警器、可燃气体泄露感应报警器,与江宁区互联网+养老院24小时呼叫中心和江宁区消防大队119平台对接。一旦发生报警,区呼叫中心、区119平台、绑定的老人家属手机均能收到报警信息,区呼叫中心会根据报警位置给最近的护理员派发紧急工单上门查看,确保紧急情况第一时间实施多方联动救援。

  真实案例:

2020年3月10日18:50左右呼叫中心平台接到王奶奶家的烟感设备报警信息,话务中心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致电用户,电话了解到王奶奶正在家煮粥,因忘记关火外出导致粥在锅中煮干冒烟,触发了烟雾报警器发出报警,幸好及时告知,王奶奶立即回家后将火源关闭,虽然烧坏了一口锅,但避免了一场火情的发生。

  三是安装智能红外探测器。

依托适老化改造项目,为所有符合条件的老人家庭中安装智能红外探测器。智能红外探测器具有看护监测(无人报警)的功能。在看护模式启动后,设定监测看护时间,在设定时间内如果检测不到老人信息,系统会向区24小时呼叫中心以及老人家属手机端推送警情,呼叫中心会马上联系社区工作人员、就近护理员或老人家属上门查看,有效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情发生。

  四是实施刷脸助餐项目。

为更快速地扩大江宁老年人助餐点数量,提升老年人助餐服务供给能力,2019年6月,针对老年人就餐多样化、便利化的刚性需求,南京市江宁区民政局与和善园、青露、包子哥、金元宝等连锁中式餐饮品牌合作,将老年人家庭周边的社会餐饮门店发展成老年人助餐点,让老年人就近助餐。

为了实现财政精准补贴,保障财政资金安全,南京市江宁区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的“运用互联网和生物识别技术,探索建立老年人补贴远程申报审核机制”要求,实现刷脸就餐,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记录财政补贴,并与殡葬、低保数据交叉比对,做到了财政补贴的方便和准确,老年人支付1元钱就可以享受多个不同的套餐。

3. 强化服务成效。

为了确保智能设备持续有效使用,我们要求运营商强化设备运行状态监测,确保设备发挥应有效用。

对于智能手环,呼叫中心可通过系统后台实时查看智能手环在线情况,手环出现质量及通信问题时,简单故障可通过线上远程指导操作或护理员上门服务时帮助解决,出现需要维修故障时,可进行1个月内免费换新,1年内免费维修,3年内有偿维修售后服务。

对于联网式的烟雾(燃气)报警器,运营后台在监测设备工作状态的同时,联动线下“小江家护”护理员服务团队,在上门为老人服务时,定期对设备进行测试检查,对电量低的设备及时更换电池,确保设备可以长期正常有效工作。

对于智能红外感应探测器,后台工作人员对报警情况进行有效确认排查,对设备的在线离线情况进行有效排查,有效解决了空巢独居老人的上门探视工作,节约了大量的人物力。

四、经验效果

近年来,南京市江宁区民政局始终以老人需求为导向,以老人安全为标准,坚持“技术服务民生”,打造“互联网+养老院”、“小江家护”上门照护服务平台,整合智慧养老业务,初步构建集养老服务申请、审批、评估、服务、监管、结算于一体的江宁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大数据”与“铁脚板”的结合,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目前,全区已发放智能手环近15000个,安装联网式燃气、烟雾报警器14000余台,智能红外探测器3100台,区呼叫中心每周通话量超过5000通,“小江家护”居家上门服务每天工单超过2000单。先后处理紧急突发事件11起,帮助寻找走失老人12起。

累计收到用户及用户家属感谢信24封,锦旗27面,通过紧急工单为7位老人解除了危险。

从2019年实施“小江家护”人脸识别银发助餐项目以来,目前已覆盖南京市江宁区9个街道共13个人脸识别助餐点,已注册老人8492人,开展助餐136万人次,精准发放财政补贴约300万元。

江苏民政网、荔枝新闻、南京日报等多家党政媒体正面宣传评价报道。

2019年,我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被省政府办公厅通报表扬,受到督查激励;“互联网+养老院”经验做法获国务院领导批示肯定,“小江家护”还被《中国民政》杂志专刊宣传推广。

五、总 结

南京市江宁区“小江家护”的模式,采用了“互联网+养老”的方式,把先进的智慧化技术,紧密、便捷的与老人切实的需求相结合,聚焦老年人需求问题,依托“小江家护”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构建了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支撑载体,根据老年人实际需求,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

其实,真正说起来,“小江家护”的互联网模式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模式,但是真正做起来,各个地方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实现的程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在于什么,不仅在于政府的支持、配合力度,更在于服务中心需要努力的各个环节,从智能化设备的选用、服务人才的选用、商业模式的构建、日常的营销推广以及服务质量的把控等等,当然,还有一个比较客观的原因,当地老人的支付能力怎样,这个就是牵涉到其它服务中心选址方面的事宜,暂且就不提了。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个社区服务中心的红红火火,在于我们对各个环节的把控。目前,政府对于服务中心的支持,减轻了我们很大的压力,但是事在人为,仅是一等二靠三要,不如带上小茶壶,和广场上的大爷大妈打打牌、聊聊天!


推荐文章

推荐企业

更多>>

关于我们 | 团队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8-2023 中国中医药康养网  
  京ICP备202004167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6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