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中医药康养网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食疗养生

6月第一果是它!一口一个,降糖养肝,安神益智,今年价格大跳水…

时间:2021-06-07  记者:未知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健康在线  点击: 295 次

每年五六月份,都是荔枝成熟时。

刚上市的时候,

一斤荔枝卖二三十元,


但是今年,

随着海南和广东茂名、徐闻的荔枝

陆续上市,

荔枝价格大幅下降


image.png


我敢说,6月最要吃的水果就是荔枝!


六月第一

通神益智,填精充液,

辟臭止痛,滋心营,养肝血。


image.png


第一:因为荔枝从 5~7 月都有吃,而且都是当季的!所以不必担心品质问题。因为荔枝品种超级多。很多水果还没上市,它就已经开卖了,很多水果都下市了,它还在卖,从五月初的白糖罂到七月底的白蜡、黑叶,个个都是水嫩无比。


第二,性质寒凉是水果的“通病”,让很多肠胃不好的中老年人望而却步,但是荔枝作为众多“凉性”水果中种的一朵奇葩,性质却是甘温的,而且有一点哦,吃多了可能会让人上火…



荔枝好,可惜很多人不会吃


6月份的荔枝,您可得尝尝了,4种功能都是独有的,看完您也会认同的:配得上这第一果的名号!


1补充能量,益智补脑


荔枝对大脑组织有补养作用.能明显改善失眠、神疲等症荔枝果肉中含丰富的葡萄糖、蔗糖总糖量在 70% 以上,列居多种水果的首位,具有补充能量、增加营养的作用。


研究证明,荔枝对大脑组织有补养作用,能明显改善失眠、健忘、神疲等症。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常食荔枝.补脑健身”。


但是提醒大家,虽然它能补充能量,也不要空腹吃,鲜荔枝的含糖量很高,空腹食用会刺激胃黏膜,有一定几率会出现胃痛胃胀。



2增强免疫功能


荔枝肉含丰富的维生素 C 和蛋白质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珍贵的补品、荔枝有消肿解毒、止血止痛的作用。


当然了,因为荔枝性质温热的,对老人而言,有大便干结导致的便秘现象的老人尽可能不要食用;特别是有肝病、肾病、糖尿病、胃肠病患者更应慎重。


肝病、肾病患者可以吃利水湿的西瓜、黄瓜,糖尿病人可以在控制血糖稳定的情况下,两餐之间吃黄瓜和西红柿,食用荔枝的量应该在一日 80 克以内,即一日 3~5 颗为宜。



3补脾益肝,养肝益血


荔枝味甘、酸、性温,入心、脾、肝经。科学研究表明,鲜荔枝富含营养成分,尤其是维生素 C 要比苹果、鸭梨分别高出 6 倍、11 倍,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能“补脾益肝、生津止渴、消肿止痛、镇咳养心”,适用于身体虚弱、气血不足、胃阴不足等症。


同时,荔枝壳还能治妇女血崩和小儿痘疮、荔枝拥有丰富的维生素,可促进微细血管的血液循环,防止雀斑的发生,令皮肤更加光滑。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判断身体状况的口诀,教你一招自查健康,赶紧学起来吧!



4美容,让皮肤变光滑


当代科学研究发现,荔枝含有丰富的糖分、蛋白质、维生素 A、维生素 B、维生素 C、维生素 D、柠檬酸、果胶以及大量游离的精氨酸和色氨酸。


皮肤是人体内部功能和状态的表现,营养不良、饮食不当的人,一定不会有健康的肌肤。而荔枝含有丰富的各类营养,还可以促进微细血管的血液循环,所以,经常吃荔枝不但能防止雀斑等各类色素斑的发生,而且能使皮肤光滑细腻。


值得注意的是,荔枝属于温性食物,以荔枝来美容的女性,每次吃荔枝不能超过 10 粒,且每周不能超过 3 次,不然可能会爆痘痘……因为上火啦!


荔枝蔬菜汤


【做法】

✦将芹菜和苦瓜洗净、切段与荔枝皮一起煮汤,之后饮用。

【健康理由】

✦对改善妇科崩漏有明显的辅助疗效。

✦崩漏是由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障碍所导致的子宫异常出血,西医称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症。将荔枝皮与芹菜和苦瓜同煮,三者混合可清热凉血、止血、治血崩,针对女性补气、调经等妇科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荔枝怎么吃不上火


喜欢吃荔枝但又怕燥热的人,在吃荔枝的同时,可喝淡盐水,也可用 20~30 克生地煲瘦肉或猪骨汤喝,或与蜜枣一起煲水喝,都可预防上火。


另外就是,如果不想吃太多附加的东西,建议大家还可把荔枝连皮浸入淡盐水中,再放入冰柜里冰后,食用的时候拿出来放到常温,不仅不会上火,还能解滞,更可增加食欲。


清代大诗人屈大均有诗云:“露井寒泉百尺深,摘来经宿井中沉,日精化作月华冷,多食令人补太阴。”说的就是将新鲜荔枝放于冰水,或者沉于水井或放于冷泉(水)中,隔夜再吃,可减少上火。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一般成人控制在每日食用荔枝 300 克以内,尽量选择在两餐之间食用更安全。对于儿童来说,一次食用最好不超过 5 颗荔枝,否则吃多易生热病。


一颗荔枝约等于 20 克。


推荐文章

推荐企业

更多>>

关于我们 | 团队介绍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8-2023 中国中医药康养网  
  京ICP备202004167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6681号